我与Linux的十年

这篇文章是今年3月份开始写的,记得坚持写了一个星期,后来因为其它事情中断了,所以也就不了了之.
又到年底了,还是把它发出来看看吧.

感慨十年

回顾每一天我们都在匆匆往前行走, 看不到尽头. 蓦然回首, 来时的路已经消失在深深的暮霭之中, 看不到脚印, 看不到来时的路, 当然也看不到那虚无缥缈的未来. 终于有一天, 我发现, 我迷路了.

我曾经写过一句话, “不管你路过多少个十字路口, 最终你都将回到原点”. 在时光的道路上, 汨汨的流淌着你的一分一秒, 让你欢欣, 让你激动, 让你欲哭无泪. 不管光阴如何易逝, 空间如何斗转, 回顾走过的路, 都会让我们感慨颇多.

十年的时间, 真的就是弹指一挥间. 我也曾想过说, 有一天, 我能坐下来, 靠着暖暖的午后阳光, 慢慢的回忆过往, 提起笔, 一发而不可收拾. 这个理想, 但更像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人生状态, 一直都无法邂逅. 每每感慨过后都是无疾而终. 后来, 我发现, 我不必拘泥于一种完美, 我可以把琐琐碎碎的每一分钟都利用起来, 想一句话, 想一个思路, 当哪天想起来了, 就记录一点.

春节回家, 无意中翻照片, 居然看到了06年申请到的Ubuntu 6.04的光盘. 这样就掐指一算, 已经从接触Linux到现在已经十年了. 十年中, 我从常州, 到苏州, 再到了上海, 下一站在哪里还不得而之. 我就想我应该写点什么, “人生有多少个十年”, 而这个十年也是我们人生当中相当重要的十年. 从懵懂的学生, 到社会, 到公司, 再一步一步的走到现在. 所以我要记录一下我的技术生涯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目前的状态的.

第一次

任何事情都会有第一次, 第一次坐火车, 第一次上网, 第一次登录QQ, 当然也包括第一次写”十年”. 最近上班有点忙, 各种事情只能用一种随机粒子在加热状态下的四处乱撞来表示.

第一次接触Linux具体是哪天已经不记得了, 印象中也就是2005年了. 所以算下来, 到现在确实已经十年了.

第一次自学五笔

当然这个与当前所写的主题没有什么关系, 但它也标志着我的计算机启蒙.

什么是五笔?我想现在很多人估计都没听到过这个东西了, 现在也很少人去自己学这个东西了. 简言之, 它是一种汉字输入法, 全称是”五笔字型输入法”.

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 会用拼音就已经足够了, 这足以满足我们正常的工作, 生活需求了. 再加上现在的各种智能拼音输入法有很强的自我学习, 自我进化的能力, 熟练的拼音输入已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而这些, 是现在人们最熟悉的了. 就像现在的小朋友熟悉QQ一样.

一直以来我都以会打五笔而感到自豪, 因为它真的是和汉字字型最紧密的输入法. 以前语文教师教过六书”象形, 指事, 会话, 假借, 转注, 形声”(最后一个我不太记得了, 搜索之后才知道). 而五笔和象形结合的是最紧密的. 它把汉字拆成不同的部分, 每一个部分就叫做字根, 然后再加上一些输入规则, 就可以把中国所有的汉字用字根拼接起来. 而全部字根大概有120多个, 分部在键盘的25个字母上, 除了”Z”.

那五笔到底指什么呢? 五笔其实可以对应到汉字中最基本最基本的笔画, 任何一个汉字的每一个笔画, 都可以对应到五笔字形中的五笔, 它们分别是及对应到键盘上的位置:
横 一 GFDSA
竖 丨 HJKLM
撇 丿 TREWQ
捺 乀 YUIOP
折 乙 NBVCX

插一个笑话, 我经常会忘记一共有多少个英语字母, 所以用五笔字形我就很容易算出来: 5个区域, 每个区域5个字母, 然后再加上万能匹配键”Z”, 就是26个.

五笔的核心就是那120多个字根了, 所以想想要把它们都记下来, 也是蛮恐怖的, 而且要对应到25个按键的准确位置. 每次要输入前, 先要把字插成不同的字根, 然后再找到字根对应的字母, 就可以完成输入了. 有时想想也是太不可思议了, 要把所有的字根都练到盲打的地步, 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的.

其实我想说的是, 我的五笔是自学的, 从来没有去参加过什么五笔培训班, 也没人教过, 完全就是自学成才, 想想就让人激动不已的.

我有点不太记得, 具体是什么时候就背会了五笔字根的, 中考过后? 但我练五笔是在高考过后的(2004年暑假). 所以基本上在2004年7月以前我是不会用电脑的, 不知道浏览器, 不知道QQ, 不知道上网是做什么.

那个年代有一种神器叫小霸王学习机, 当然这个是我哥从他同学那里拿回来的, 不是自己买的. 然后插上各种游戏卡,学习卡就可以玩了. 所以我练五笔完全就是在小霸王学习机上练的. 因为是夏天, 7, 8月份, 江西的天气还是很热的. 每天我都要帮着做农活, 中午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练练五笔了, 从一级简码开始, 先练习一级简码的25个汉字, 再慢慢的二级简码25*25=625, 然后词组, 句子, 慢慢的从需要看着键盘, 到后来慢慢熟悉了盲打. 那时候也真的是有毅力, 要知道一个人盯着14寸的黑白电视, 练打字是很无聊的, 因为真的只是练习打字, 打键盘布局, 时间太久远不太记得当时用的是什么打字软件了. 反正是顶着大热天, 练了好长一段时间, 基本上就实现了盲打.

五笔不是万能的, 但却是很神奇的, 因为你不需要会拼音, 你只要知道字长什么样, 就能打出来了. 我的拼音也不是太好, 什么前鼻音, 后鼻音, 还有h,f和l,n都是分不清的. 如果真的遇到不会拆的字, 再结合拼音就好了.

现在的小朋友, 应该都不会五笔了, 各种智能的输入法已经惯坏了一代人, 它们甚至不需要你会全部的拼音, 只需要每个字的声母就可以做各种联想了. 但我还是建议有机会的话, 大家都可以了解一下这种根据字形就可以输入汉字的输入方法.

所以, 如果你遇到会五笔的人, 请珍惜他, 因为现在会五笔的就是一种稀有动物, 他们都经历过一段不为人知的训练过程.

第一次上大学

再后来, 我就上大学了. 离开了故乡, 踏上了通向未来的未知之旅.

每一个时间段我们我们都要面对未知的东西, 人生就是在不断的熟悉未知的东西过程中不断成长, 然后再抛弃熟悉东西的过程, 而那些熟悉的东西, 我们就称为回忆.

第一次远离父母亲人, 第一次远离生我养我的故乡, 第一次远离那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空气中的泥土芳香. 第一次的远离就注定了我无法再回去, 也无法再回到过去, 只能义无返顾的勇往直前. 我们牺牲了陪伴父母左右来换取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而后衣锦还乡, 未来的一切都是一个未知数, 你不知道你将漂向哪里, 而你的心却充满对老家的深深依恋. 无法衡量值与不值, 只有敢与不敢, 因为那时的我对未来的东西都是充满了无限好奇, 我就是我, 独一无二的那个生命个体.

以前不知道河海, 也不知道常州校区. 所以大学都将在江苏常州度过. 不知道常州在哪里, 只知道在一个遥远的地方, 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普通列车16个小时. 那也是第一次坐火车, 我哥送我去的学校. 第一次远行, 就意味要站十几个小时, 过路车根本就买不到座票, 只能是站票, 而且只有一趟车. 真的就是”只此一家, 别无分店”. 所以接下来的四年里, 我基本都是在”广州-南京西”的过路车穿梭于家与学校之间, 而且大多数时间都是站票, 也不太舍得买卧铺.

在一列行走于白天与黑夜之间的火车上, 绝对是人生百态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你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人, 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事, 各种口音, 各种气味, 各种嘈杂的熙熙攘攘, 都压缩在一个移动的空间中, 让你寸步难行. 每一次水果车的吆喝, 都会让你心惊胆战, 你会诧异于在如此难有立锥之地的过道里, 它竟然能顺利的从一节车厢滚动到另一节车厢. 多年之后, 我知道一个词可以形容这个, 那就是”高手在民间”, 所以永远不要低估了在你觉得不可能的事情面情还是有着各种可能性.

中国的火车是一种煎熬, 更是一种修行. 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体会到, 所以那些坐火车只会卧铺, 只会动车, 是根本无法体会到那种辛酸, 那种煎熬. 每一次的煎熬都意味着,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3个月, 半年, 1年. 所有的时间都被换成了那一打厚厚的回家的车票. 所以乡愁真的就是那一张小小的车票, 它拉近了家与心的距离.

一个陌生的城市, 意味着一段新旅程, 一段新的冒险, 就有如冉冉升起的朝阳, 光芒万丈, 但有时也会闪瞎了你的双眼, 让你看不清前方的路.

常州是一个工业城市, 只听说以前老家那边有人来这边买个抽水柴油机.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常州90年代发生过”铁本事件”, 损失了1000亿, 自此常州的经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陆续被苏州, 无锡超越了. 当然大家都还是说”苏锡常”, 所以它还是一个很大的城市. 常州的天是灰色的天, 四年间, 我无数次的抬头望向天空, 但看到的都是灰蒙蒙的, 没有蓝天, 没有白云, 没有星星, 也没有那深邃的银河, 就有如天空中编织着一张巨大的网, 把一切都笼罩住了. 那时候没有雾霾, 没有PM2.5的说法, 但现在想想却是很可怕的, 因为那时候肯定已经是爆表的, 只是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正生活在一个巨大的雾霾之中. 因为那时候对比还是很明显, 老家污染还没这么严重, 还是能看到蓝天, 白云, 晚上睡在楼顶数星星, 数北斗七星, 还有那感觉近在咫尺的长长的银河, 还看得到月亮上有棵树. 而在常州这一切都感觉换了一个世界, 灰色的天空永远都是, 让人感到窒息般的压抑.

常州有恐龙园, 有天宁寺, 有淹城, 有红梅公园, 有天目湖, 有瞿伙白纪念管, 有贝思特网吧, 有阿计米粉, 等等等等. 那些熟悉的名字已经变得模糊, 青春已然不在, 而我们只能致青春, 在记忆中重回过去.

常州校区不是很大, 甚至来说有点小, 但小有小的好处, 小有小的精致, “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经常有听到同学说, 要上课要搭校车, 要骑自行车, 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存在, 5分钟我们就能到教学楼, 所以赖床的同学只需要提前5分钟起床就可以赶上教师的点名. 4号楼112, 是大学四年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 我们6个人来全国各地的6个省, 有辽宁铁领的, 有河南新乡的, 有山东高密的, 有江苏盐城的, 有浙江杭州的, 应该来说我们宿舍是最均衡的, 人也都是最正常的. 因为是江苏, 所以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江苏省内的同学, 只有我们宿舍只有一个江苏的. 大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 不同的家庭, 不同的城市, 不同的口音. 南方口音还好, 但北方口音还是太明显, 刚开始都不太能听清楚他们在说什么, 比如沈阳的同学, 后来慢慢习惯了, 各种口音也都开始中和, 听多了一切也都变得平淡而自然.

大学学的是通信工程, 还算比较喜欢的专业, 各种硬件,软件课程都有. 但总体来说还是偏硬件的. 但回过头来想想, 好多东西完全已经忘记, 只是曾经确实学过好多课程, 也做过好多实验, 留下的太少, 忘记的太多, 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学习一些没用的东西. 也许我该翻一翻曾经的课程表, 好好走一走曾经的路, 但当年的课程表, 你们都藏在哪里了呢.

大一是不能带电脑的, 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手机. 打电话还是用的宿舍的座机, 电话号码是0519-5104334, 后来电话升级了就变为85104334, 据说现在是女生宿舍了, 电话能不能打通我也再没去试过了. 打电话是用的201卡, 301卡这样的电话卡, 现在的小朋友估计无法理解那是一种什么东西. 但那时候卖的最火的也是这个东西, 那时还有一种叫做话吧的店, 打长途很便宜, 现在想想应该是一种类似于IP电话吧. 那时候能买的起手机的都是家庭不错的同学, 宿舍有同学有Nokia 7610, 还有三星彩屏手机, 能够放歌听, 最重要的功能是可以录视频, 可以拍照. 这些同学用现在的话翻译都是壕. 要知道有摄像头的手机那时候真的是很少很少的, 大多数手机还是Nokia黑白蓝屏的直板机. 能够有一个彩屏的带摄像头功能的功能绝对是很多人的梦想, 当然那时对我来说, 也仅限于艳羡, 因为是无论如何也是舍不得, 也买不起的. 所以能够拿他们手机玩一下, 拍个照都感觉瞬间就高大上了, 而且照片可以反复查看, 视频还带声音, 人就被存在一个小小的手机里了, 真的是觉得很不可思议的, 那时候觉得视频只有高级相机和摄相机上才有的.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手机存储是有多大呢, 有10M吗? 技术的进化真的是太快了, 许多在当时觉得很遥远的事情现在都已经实现了.

那时还是用软盘的时代, 台式机都带了软盘读写. 刚接触软盘时也是觉得是很神奇的东西, 插一个卡片到电脑里就可以读写文件了, 只是存储空间太小. 可以放几个word文档什么的. 学校图书馆有机房, 可以上网, 于是就办了上网卡, 没事的时候就去那边上上网. 电脑是很差的, 配置很低, 而且屏幕还经常是各种花屏的, 都显示成粉色的, 开机就要半天. 低配的电脑往往能锻炼人的耐心, 急也没用, 只能看着它一屏一屏的刷新出来. 能自由上网了, 也是一件很兴奋的事情. 所以大一的好多时间就是耗费在图书馆的机房上面, 上QQ, 看新闻, 练习打字, 还有就是看看电影, 因为学校建了视频点播网站, 局域网看视频还是很快的.

20150309
(其实我以为我能坚持写下去, 但最近两天都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 各种各样让人胸闷的事情耽搁了, 每一次的抉择都会让人痛苦万分, 接下去的路该怎么走, 完全没有方向了, 也许这就是卢瑟该经历的.)

20150310
第一台电脑

后来我有了我的第一台电脑, 这台电脑也不是买的, 是我哥从他一个同学那里拿回来的, 现在再回过来看那时的配置, 根本就是太低级太低级了. 我现在大概还能记得基本的配置, CPU是赛羊的, 主频500M左右, 内存是112M, 硬盘是28G, 显示器是我后来自己买的二手17寸的纯屏显示器. 还有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网卡经常会接触不良. 当时这样的配置,跑一个XP还可以, 当然为了能够让XP能够跑得流畅一点, 我是努力做了各种各样的优化, 让内存的消耗尽量少一点.

就是这样一台电脑, 完全不起眼, 但却给了我各种折腾的机会, 如果电脑太好, 估计还不会有这么多折腾的机会. 所以到现在我都感激我曾经的那台旧电脑, 因为只有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才能让你的能力快速提升, 如果一直顺顺利利的反而会让的经验值下降.

所以让我来好好回忆下曾经装过的软件, Ghost过的系统, 杀过的病毒, 跑过的服务, 还有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Windows系统

那时候都是用的XP, 当然还有电脑是跑的Windows 98, Windows NT, Windows me, Windows 2000, 所有这些系统我都折腾过, 甚至是同时并存过几个系统. 我清楚记得我还买过Windows 98的英文版, 瞬间觉得自己就高大上了, 因为还没见人用过英文的系统. 每一次安装系统都是对时间, 对精力, 对耐力的考验, 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驱动问题, 分区问题, 磁盘碎片问题, 网卡无法连上, 所有的这些问题, 在当时都是很费时间的, 因为网络限制, 是走流量卡的, 下载各种驱动都问题, 所以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 我是收集了各种驱动安装光盘. 还有一个问题是另我很头痛的, 就是网卡接触不良, 插上网线, 网卡灯不会闪烁, 所以我要经常反复插拨网线, 有时好不容易连上了, 就把机箱放在那里不敢去动它. 那时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网线插上, 网卡灯在那边一闪一闪的, 因为我知道我可以正常连网了, 这本身就是一件很让人激动的事情. 那时候的快乐很简单, 看到右下角的网络图标在获取IP地址就能让我很高兴. 如果是显示的一个感叹号, 那肯定又是IP冲突了, 或者DHCP分配不到IP了.

再后来我学会了Ghost, 备份系统, 还原系统就变得简单好多了. 其实Windows系统是自带系统还原功能的, 如果习惯好的, 可以定期用系统自带的系统还原功能就可以了. 由于我折腾的太厉害, 经常会把系统弄的无法启动, 这时候只能在DOS下启动Ghost进行系统还原了.

那时候还有一种东西叫注册表(register), 所有系统的配置都可以在这里做. 所以我又折腾过注册表的修改, 备份, 还原等等. 因为其实很多软件做的事情就是去修改注册表, 只是有了图形界面, 你不需要去关注底下系统到底做了什么. 比如说系统启动时自动启动的应用程序, 都可以在注册表找到, 清掉你不需要的东西. 当然很多流氓软件会自己往里面反复写东西, 为了让自己在自动启动列表里面. 好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和各种软件做着激烈的斗争. 经历的越多, 积累到的解决方法也会越来越丰富的.

还有一个叫msconfig的东西, 在这里可以快速处理那些需要自启动的任务列表.经常有人抱怨说系统启动又慢了, 一般第一个都看这里, 把那些不需要自启动的都去掉, 再重启电脑就好了.

当然Windows下还要很多各种各样的工具, 折腾的太多, 整个系统都是一个玩具, 所以想怎么玩都可以.不要怕把系统弄坏, 也不要怕文件丢失, 做好备份, 下次遇到问题, 你才知道最正确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可以回忆的东西还有好多好多, 来不急将它们一一记下来, 它们就已经成为了过去, 十年过去了, 变化的太多, 留下的只有那些深深刻在心中的印迹, 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一段段真实的轨迹. 我们还未老, 但却对过去发生的事情存有深深的眷恋. 挥霍掉的是青春年少, 不求无悔,只求曾经走过.

Linux for human beings

要一直相信每一个伟大的事物, 都会有高达哲学层面的指导思想, 哪怕现在没有, 将来也必定能够提炼出来. 一个开源系统, 火遍全球, 让无数天才般的程序员为她疯狂, 为她痴迷, 为她终生无悔. 全球各地, 在网络的那一端, 时时刻刻都有无数的人在为她的进化贡献着力量, 当你痴迷于她的风情万种, 痴迷于她的无限趋于完美, 你忍不住就会想跪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而这一切都是源于开源的力量.

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Linux是什么, 我也无心去摘抄那些专业的解释说明, 就说她随风去吧, 我会按照我的理解来介绍.

我想现在的所有人都是与她息息相关的, 直接的或者是间接的. 她是一个操作系统, 一个与Windows, Mac OS X并行于世的最主流的三个操作系统之一. 而且她是免费的, 你可以从网络上直接下载安装, 不存在盗版的问题. 她无处不在, 已经深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拿我们现在用的手机来举例吧, Android与iOS最终都是源于Linux的, 当然我这里是泛指, 就不去纠结Unix, Linux Kernel, Linux三者之间的关系.

现在大家都会用微信, 那微信的远端, 现在常叫做”云”, 这些”云”就是运行在Linux上的, 应该说是绝大多数的”云”都是运行在Linux上的. 而所有这些云的基础, 就是操作系统, 而它们用到的操作系统, 正是Linux. 所以说Linux撑起了整个互联网世界, 是一点都不夸大的. 当然世界上也有Windows服务器, 但相比Linux的使用率和效率, 是小巫见大巫的. 因为Linux是免费的, 是开源的, 所以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对她进行改进, 发现什么错误, 都可以提交修复方案(专业术业叫补丁, patch), 所以它是全人类合作开发的结晶, 是全人类共同财富. 而这些都是明显有别于Windows, MAC OS X系统的, 因为你看不到它们具体的实现方式, 具体的源码, 也不知道它们后面在偷偷做着一些见不得人的事.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Linux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Linux, 其实也就是启蒙, 是源于大学室友的, 辽宁铁领的小伙子, 能够代表我们专业跑100米. 当时我也是略有耳闻有一种叫做Linux的操作系统, 因为图书馆计算机书架上有好多这种书(分类是TP开始的), 经常在那边转来转去, 耳濡目染也就熟悉这个名词了, 只是还一直未睹其芳容. 然后有一天他不知道哪里弄来了个Linux的安装光盘, 相信大家都知道一般Windows的安装光盘, 一般也就一张700M的光盘. 而室友弄来的这个安装光盘竟然是6张(还是4张?), 当时我就震惊了, 安装一个Linux居然要这么多光盘, 这到底要怎么装呢. 后来我就慢慢知道了, 那个是RedHat 6.0(9.0?)的安装光盘, 中文名叫红帽,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化的Linux厂商, 主要用在企业级. 当时室友是安装在VMWare虚拟机的, 当时对虚拟机也不懂, 只是觉得好神奇, Windows上还能跑其它的操作系统. 第一次见到Linux图形桌面(专业叫X-Window), 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因为是第一次见到除Windows以外的操作系统, 原来世界上还有其它的操作系统, 而且操作方式有别于传统的Windows操作, 除了惊艳, 还是惊艳. 当时看到的默认的桌面环境(Desktop Environment)应该是KDE, 其实我已经不太记得当时是看的是Suse KDE还是RedHat的, 但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一种新的事物深深的吸引了我, 并引导我进入了另外一个神奇的计算机世界.

待继…

我与Linux的十年
Tagged on: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